数字时代的身份劫持:当AI成为新型侵权工具

日期:2025-04-20 09:31:17 / 人气:4


演员张馨予公开打假事件撕开了AI技术滥用的一角。4月18日,她在社交媒体控诉有品牌通过AI语音克隆技术,伪造其声音推广减肥药等产品。这种新型侵权行为已非个案,去年某电商平台就出现过2000多位明星主播的AI分身非法带货。当技术跑在伦理前面,每个人的声音、形象都可能成为黑产市场的交易标的,张馨予的遭遇折射出数字时代身份安全的普遍危机。

AI侵权已形成完整黑色产业链。从声音样本采集、模型训练到视频合成,技术门槛正急剧降低。在某灰色论坛,只需提供3分钟明星录音,支付800元即可获得高度仿真的语音包。更可怕的是,这些伪造内容正在突破普通人的辨别能力——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测试显示,当前顶级语音克隆系统生成的样本,连专业设备都有28%的误判率。当网友在张馨予评论区表示"不仔细看很容易被骗"时,实际上揭露了一个残酷现实:我们早已失去"仔细看就能辨真伪"的技术优势。

法律防护网存在明显滞后。虽然《民法典》第1019条明确禁止利用信息技术伪造他人肖像,但对声音权益的保护仍停留在"参照肖像权"的模糊地带。在司法实践中,AI侵权案平均维权成本高达7.2万元,而判赔金额中位数仅3.5万元。这种倒挂现象使得张馨予"追究到底"的声明显得尤为珍贵——作为拥有专业团队的艺人尚需公开呼吁,普通民众面对AI侵权更可能陷入举证无门的困境。

技术滥用的社会危害远超想象。除直接经济损失外,AI伪造正在摧毁数字社会的信任基础。中国网络空间研究院数据显示,2023年虚假代言引发的消费投诉同比激增340%,其中AI生成内容占比从年初的12%飙升至年末的47%。当公众对数字内容的信任度持续走低,最终受损的是整个互联网经济生态。张馨予事件中,那些本应造福残障人士的语音合成技术,反而成了黑心商家的诈骗工具,这种技术异化现象值得警惕。

构建防护体系需要多维出击。技术上,水印嵌入和声纹认证等防护手段亟待普及;法律上,应尽快将声音权明确为独立人格权,并建立AI内容强制标识制度;平台方则需完善"AI检测-快速下架-溯源追责"的全流程机制。值得关注的是,欧盟《人工智能法案》已要求深度伪造内容必须显著标注,我国网信办也于近期启动AI生成内容管理办法修订。张馨予的维权行动恰逢其时,为完善数字时代人格权保护提供了鲜活样本。

当AI能够完美复刻一个人的声音笑貌时,我们每个人都在面临"数字分身"失控的风险。张馨予事件不是开始,更不会是结束。唯有建立技术向善的伦理共识,才能避免落入"人人自危"的数字丛林社会。在这个意义上,明星维权不仅关乎个人权益,更是为所有数字公民探路。

作者:杏彩娱乐注册登录官网




现在致电 8888910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→

COPYRIGHT 杏彩娱乐 版权所有